名家筆下的北京丨萬里南來第一船
來源: 網站管理員 發(fā)布時間: 2025-02-09 17:39:41
通州因漕運而興,遙想當年,每日迎來送往,帝王謁陵南巡、文人進京會試、官吏述職赴任、閑紳逸士游歷,“征車如水,川流不息”。沿著這條運河,不僅運來了大量的糧食和各種物資,還極大地推動了南北文化交流。如果讓筆者推薦通州最美的一條路線,那一定是運河水路。
俯瞰五河交匯處 黎振平攝

葉葉扁舟如滿天繁星
通州最美的風景在運河。這段運河在歷史上曾經叫作潞河,沿岸碼頭林立,從通州古城北關的燃燈塔、黃船塢、葫蘆湖,蜿蜿蜒蜒一直到張家灣古城,從蕭太后橋到和合驛,漕船、商船、客舫往來不絕,舳艫蔽水,擁塞櫛比,桅帆林立,綿延四十余里,通州八景之一“萬舟駢集”指的就是這一段。這段運河也是一條以水為路的絕美路線。著名作家劉紹棠曾寫道:
“北運河是上京下衛(wèi)的水路,南來北往的客運和貨運大船,多得像過江之鯽,而穿梭打魚的葉葉扁舟,游覽河上風光的畫舫,更像滿天繁星。”
運河之美始于春天,因為北方運河的通漕期為每年的開春至初冬,據《通州志》記載:“漕船每年二運:春運自冰消啟航,雨季停止;秋運從八月開始,冬封停歇。”農歷三月的第一天,開河后第一幫糧船到達通州后,要舉行春祭儀式,因為從這天開始驗收轉運漕糧,故又得名——開漕節(jié)。這是古代通州獨有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從這時起,通州的各種經濟和文化交流進入高潮。
京杭大運河在元代全線貫通,對于很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來說,等待了一冬,那種急切的心情難以名狀。貢奎,元代后期宣城人,字仲章,天性聰穎,十歲能做文章,博覽經史,任官齊山書院山長、太常奉禮郎,后升集賢直學士。他的老家在安徽,而任職在北京,所以回鄉(xiāng)省親后,因為皇帝召見,要趕著開春進京的“頭班車”到達通州碼頭。他在《二月十二日達通州》中說,“冰始開,舟適先至”,然后不惜筆墨大肆贊美通州運河兩岸的美景:
“河冰初解水如天,萬里南來第一船。徹夜好風吹曉霽,舉頭紅日五云邊。”
“一枝塔影認通州”
古今文化名人詠嘆通州、歌頌運河的詩詞美文比比皆是,據統(tǒng)計,僅在元、明、清三朝的志書典籍中記載的詩詞就有三百余首,而它們的作者,如汪元量、馬祖常、楊士奇、歸有光、湯顯祖、貢奎、宋犖、王維珍,都是歷史上頗有造詣的文學家、劇作家、詩人。
通州地處北京東部,春從東來,春由東生,通州正是北京的春城,清代詩人王維珍就有“人家鱗瓦簇春城”的詩句。詩人沐浴在大好春光里,與友人登上高高的文昌閣,鱗次櫛比的房屋被一簇一簇的春花包圍,巍峨的城墻入云,春意盎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王維珍,字穎初,天津人,生于清道光七年,咸豐十年進士。王維珍年輕時進京趕考路過通州,這座古城“景物之阜庶,閭閻之喧闐”,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光緒五年,他欣然接受通州知州高建勛的邀請主纂《通州志》,和“潞郡文學士十余人共襄其事”,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
抱著對通州人民的深厚情感,王維珍以《通州八景》《漷縣八景》《文昌閣十二景》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28首詩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上至耄耋老叟,下至牙牙學語的孩童無人不知的《古塔凌云》詩句:“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
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是由燃燈佛舍利塔、文廟、佑勝教寺和紫清宮組成,曾經叫作“三教廟”“三廟一塔”,是通州運河段的核心,更是通州獨有的文化地標。其中燃燈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從南方長途跋涉到此的船工們,遠遠看到古塔的影子,便知“到通州了”,終于可以放松心情歇歇腳了。
對于從冀東一路“走到”通州的著名作家浩然來說,又是另外一種感受,因為這里是他“加入耍筆桿子隊伍”的起點。1954年他調任《河北日報》通州專區(qū)記者站工作時就住在燃燈塔下,他曾經寫道:
“住在地委的大院以內。地委機關設于建筑雄偉、龐大的孔廟舊址,里面大殿配殿一層連一層。前院有兩叢高大茂盛的海棠和幾叢白紫兩色的丁香,很引人注目。隔著后院飛檐屋脊,能仰望的是古老的燃燈寶塔。”
那時他對于通州城的印象,絕對是令人驚嘆的,在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圓夢》第三十六章這樣描述道:
“通縣縣城跟全專區(qū)的其他縣城比較起來,如同鶴立雞群,不僅地盤大、人口多,也顯得特別‘現(xiàn)代化’。這個京杭大運河源頭之處,起碼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就有‘一京二衛(wèi)三通州’的美稱,在冀東這方土地上,除了北京、天津這兩座大城市之外,實在難找到一個可與它媲美的地方。”
“柳蔭龍舟”黃船塢
乾隆皇帝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詞多達41800首,其中收錄進光緒朝《通州志》的詩詞就有20首。通州八景“柳蔭龍舟”描述的景點位于燃燈塔的北側,運河五河交匯處溫榆河畔皇帝專用碼頭黃船塢,這里是北運河的北起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在此作《過通州詩》:
“樹梢看塔影,煙外過通州。沙嶺延東亙,潞河自北流。”
因運河水急沙松,明清曾經圍繞周邊搭建了三座用數(shù)十艘舊漕船連接的浮橋。一在交匯處下游北運河上,一在上游西北溫榆河上,一在上游東北潮白河上。清朝皇帝們東巡或去祖陵拜祭,均需經過這幾座浮橋。一天正值春日,乾隆皇帝詩興大發(fā),作《過潞河浮橋》:
“東風已解碧琉璃,坡草堤楊春與宜。恰似昔年承使命,浮橋西畔覓題時。石火光陰電影馳,幻中歡喜幻中悲。即看逝者東流水,昔日今朝有所思。潞河千古帶通州,物色風光望里收。馬上得詩成半偈,浮橋徹底幾曾浮。”
黛玉棄舟登岸處
從通州城向南二十多里地,是千年漕運古鎮(zhèn)張家灣。如今的北運河已經不再流經張家灣了,但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年的盛況,這里至今仍保留有通運橋、張家灣古城遺址、巨型花板石、古槐等古跡,以及高蹺、廟會等傳統(tǒng)民俗。
張家灣碼頭曾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著名作家王梓夫在給《漕運古鎮(zhèn)張家灣》一書做的序中寫道:
“如果張家灣的名字來源于元張瑄督海運,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了,如果漕運碼頭的重心轉移至通州土石兩壩始由明嘉靖初年,那么作為京杭大運河的漕運碼頭,張家灣比通州還早二百余年。”
張家灣與紅學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在張家灣蕭太后河畔有一條紅學文化走廊,橋頭曹雪芹廣場上佇立一座7米多高的銅制曹雪芹坐像雕塑。人物形象目光炯炯,直視張家灣古城。銅像底座由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題銘賦詩曰:“黃土一抔埋首處,傷心卻在潞河濱。”想當年曹家在張家灣有600畝的典地,花枝巷曾開有“本銀七千兩”的當鋪,附近小花枝巷,還有名為“曹家井”的遺址,傳說原本也是曹雪芹家的水井。
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開端便從大運河南端最繁華的蘇州說起,其后敘述林黛玉北上投親,從揚州登舟,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歷時八十多天到達京城,“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便有榮國府打發(fā)了轎子并拉行李的車輛久候了”,黛玉下船換轎之地就是張家灣。《紅樓夢》中描寫的花枝巷、饅頭庵、葫蘆寺等場景,與張家灣的當鋪、街巷、鹽店、葫蘆廟等景物一一相對,想必就是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生活原型。
從張家灣向南,城市喧囂漸漸隱去,田園美景撲面而來。順著運河是一串古村落,西集的沙古堆、儒林村、和合驛,漷縣的馬頭村……這里是被稱為“大運河之子”的劉紹棠的故鄉(xiāng),從13歲到53歲,在四五百萬字的四十幾本書里,他為我們描繪出無數(shù)幅詩情畫意的圖畫。筆者印象最深的一段景色描寫出自劉紹棠的《蒲柳人家》:
“夏日的傍晚,運河上的風景像一幅瑰麗的油畫。殘陽如血,晚霞似火,給田野、村莊、樹林、河流、青紗帳鍍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鋤而歸的農民、打著鞭花的牧童、歸來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趕路。村中炊煙裊裊,河上飄蕩著薄霧似的水氣。鳥入林,雞上窩,牛羊進圈,騾馬回棚,蟈蟈在豆叢下和南瓜花上叫起來。月上柳梢頭了。”
多么唯美,假如世間真的有“世外桃源”,那么無疑就是這里。運河兩岸的民俗風情,幾乎全都被劉紹棠寫進了小說里。
如今這段運河已經變身國家5A景區(qū),這里是文化的殿堂,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傲然屹立。這里也是休閑的天堂,千畝大櫻桃種植區(qū)看春花,精品鄉(xiāng)村民宿品美食。在這條路線上,可沿運河遺產小道騎行,可坐游船賞兩岸旖旎風光,可尋找運河留下的輝煌痕跡,談古論今,憧憬未來。

《通惠河漕運圖卷》(局部)
【清】沈喻

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文廟東側立有一通“重建通州學記”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碑文記述了 康 熙 十 八 年(1679年)通州發(fā)生大地震之后,文廟被毀,知州于成龍帶頭捐獻俸祿重建通州學宮的事跡。
這位知州于成龍,正是后來將“無定河”治理成永定河的河道總督于成龍。在治理永定河之前,他曾經在通州擔任過三年知州。巧的是,當時他還有一位跟他同名的頂頭上司——時任直隸巡撫的山西人于成龍,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主人公就是這位。
曾任直隸巡撫的于成龍比曾任通州知州的于成龍年長22歲,他們同樣以清廉而著稱。直隸坊間有民謠稱頌“前于后于,百姓安居”,表達了百姓對兩位于成龍的高度尊重和喜愛。
前于成龍對后于成龍有知遇之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前于成龍升兩江總督,向皇帝推薦后于成龍升任江寧知府,成了自己的屬下。在后于成龍上任之際,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魏象樞巡察通州,深深為前后兩位于成龍的廉潔事跡感動,贈詩一首云:“冰清玉潔兩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在這條秀美大運河之畔的“運河清風”廉政文化主題公園,屹立著一座兩米多高“前于后于”花崗巖人物雕塑。就在他們身后的石圍上,雕刻著“冰清玉潔兩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這副楹聯(lián),仿佛歷史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