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第一步,海外廠房要足夠?
就在這幾天,長城巴西工廠正式竣工投產。而且投產那天,當?shù)匾话咽诌€親自見證,足以可見長城在當?shù)亟◤S的含金量。

這個消息并不突然,早在2021年8月,長城便收購了奔馳在巴西圣保羅工廠的土地、廠房和設備。這幾年長城對該工廠進行了改造,之后將生產H6 GT、哈弗H9、長城炮等車型,初期年產能為5萬輛。此外,該基地還將生產HEV、PHEV等帶電車型。
不只是長城,大部分國產品牌如今都選擇在海外建廠,而且工廠數(shù)量還不少,就算有品牌還沒有開始建廠的,也已經在規(guī)劃中了。問題來了,這對出海有什么好處嗎?

目前在海外建廠的基本是財大氣粗的傳統(tǒng)大廠,比如奇瑞、上汽、、比亞迪。新勢力受限于盈利水平,目前不敢輕舉妄動,畢竟哪吒的前車之鑒早已擺在眼前。

奇瑞是目前全球化做得最好的國產品牌,2024年海外銷量114萬輛,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奇瑞的海外工廠數(shù)量在國產品牌中也遙遙領先,目前在伊朗、俄羅斯、巴西、埃及等地已經布局10座工廠。
上汽也在全球擁有多座工廠,覆蓋印度、泰國、印尼、巴基斯坦等地。上汽集團的海外銷量也排名前列,2024年超100萬輛。
換言之,海外工廠數(shù)量和出口量的確有一定關系。

現(xiàn)在自主品牌憑借著新能源彎道超車,也讓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開始走出去,比如長安在泰國的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羅勇工廠在今年5月正式投產。除此之外,長安還規(guī)劃了20個海外整車工廠。
比亞迪更是在全球各處布局,在巴西、匈牙利、泰國、烏茲別克等地均有工廠。從數(shù)據(jù)來看,比亞迪海外銷量也在猛增,2025上半年達47萬輛,同比暴增132%。

海外建廠已經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必選項,但費用可不便宜,例如比亞迪泰國工廠的總投資額高達350億泰銖(約合人民幣77億元)。
無利不起早,對車企而言,這可是筆劃算的買賣。

首先是運費,如果沒有海外工廠,那么要把車賣到國外就得運過去,粗略推算,一輛國產車從中國到歐洲的運費要花近萬元。

這也是為什么最近很多國產品牌都開始組建自己的船隊,包括比亞迪、零跑等。除了運費外,還要花保險費、裝卸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不過運輸成本也只是一個小頭,真正省下的大頭是關稅成本。比如泰國對中國整車進口的關稅約為50%,本土化生產后可降至0~20%,按10萬元的車型來算,一輛車可以直接省下大幾萬元。

現(xiàn)在海外建廠,一輛車就能省下40%左右的成本,國產品牌何樂而不為呢?另據(jù)中信證券測算,海外工廠產能利用率達到40%即可盈虧平衡;若達到80%,海外工廠的利潤甚至能比國內還高。
其實降低成本后最重要的是,能提升車輛的性價比。要知道,中國電動車在國外賣得還挺貴,有些地方售價甚至是國內的兩倍。現(xiàn)在好了,海外建廠省下不少成本后,售價應該也會讓步,銷量是否會上漲,答案不言而喻。
除了錢外,海外建廠還能幫車企省下大量的時間成本。買過進口車的朋友都知道,維修是個大麻煩,因為要等海外原裝零件,外國人買中國進口車也是同樣的道理。
現(xiàn)在中國車企擁有海外工廠后,隨著零部件本土化率的提升,維修或將從原本的十天半個月,一下縮短至兩三天,服務滿意度這不就光速上升了嗎?

除了“省”之外,海外工廠其實還能幫國內車企更快打開周邊市場,例如比亞迪泰國羅勇工廠15萬輛年產能中,40%以上通過東盟零關稅政策出口至馬來西亞、越南等周邊國家。長城巴西工廠投產后,也能迅速輻射至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國家。
毫無疑問,海外建廠能夠以點帶面,幫助國產品牌迅速拓展全球市場,這也是為何車企不惜花大價錢也要到處建廠的原因。

海外建廠也不是建成后就能一勞永逸,其中的磕磕絆絆也不少。
首先,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政策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不同,比如歐洲的排放標準、安全標準等極為嚴格,國產品牌在歐洲建廠,需要確保符合當?shù)氐纳a標準,這就需要車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進行研發(fā)和測試,以滿足當?shù)氐姆ㄒ?guī)要求。

海外建廠還需要車企盡快提升供應鏈本土化率,此前泰國本地汽車鋼板自給率不足,自主品牌還需要從國內進口鋼材,最后物流、關稅加起來成本反倒更高了。
除此之外,產能提升了,銷量能否跟上也是個問題。比亞迪在建的匈牙利工廠年產能約為30萬輛,但是其2024年歐洲銷量僅為5萬輛。
不讓產能閑置就需要盡快提升銷量,除了要快速扭轉當?shù)厝藢χ袊?ldquo;廉價”的刻板印象外,還需要提供差異化優(yōu)勢。那么如何將領先的輔助駕駛技術等優(yōu)勢運用在海外市場,也是國產品牌要思考的問題。

全球化對自主品牌而言,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如今自主品牌把工廠開到海外,擁有了與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可能:同樣的成本、同樣的響應速度。

但本土化生產說到底只是打開市場的敲門磚,真正能支撐起國產品牌走下去的是技術、供應鏈和人才。
“海外建廠不是終點,而是‘全球品牌’這門課的入學考試。”正如長城董事長魏建軍所言,在全球化這條路上,中國品牌還要繼續(x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