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么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在燃油汽車時代,不管是購買的15萬的合資品牌,還是二十萬的合資品牌汽車,基本都是采用的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設計,并且后懸大概率也是四連桿配置。至于懸架材料,二十萬以內基本是沒有鋁合金材質的,大部分都是鐵質材料,而且一些汽車品牌為了降低成本,更是使用了“筷子懸架”設計。
但進入電動汽車時代后,絕大部分電動汽車的配置都很高,基本只要新車價格超過15萬,都會采用前雙叉臂加后五連桿獨立懸架設計。為什么燃油車時代底盤的不足,進入電動汽車時代一下子卻變成了優(yōu)勢呢?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在一輛20萬的電動汽車底盤操控性能幾乎媲美原先50萬級別的豪華品牌設計。在油車時代,前后五連桿獨立懸架系統(tǒng)加空氣懸架怎么也需要60萬及以上,現(xiàn)在同樣非常普及。
簡單來說,燃油汽車時代不管是電路,水路還是變速箱,發(fā)動機的成本造價都非常高,所以底盤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設計基本也是能省就省,而且材質用料大概率不會太好,畢竟20萬以內的新車根本就談不上操控。原先的用戶更在意的是新車有沒有搭載倒車雷達,有沒有倒車影像,定速巡航這種肉眼可見的配置。
反觀進入了電動汽車時代后,電機以及電池的成本比較好控制,而且大幅減少了零件的個數(shù),同樣也降低了成本,所以說他成本更多就可以使用在底盤配置上,畢竟電動汽車的加速快,對底盤的要求會更高。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由于自主品牌對底盤調教缺少一些經驗,必須要使用更高成本材質的底盤配置進行中和,這樣才能補全底盤功底的不足。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大部分中高端品牌的電動汽車底盤材質較好與電車本身的屬性也有關系。一般來說,一輛中級燃油車的整備質量在1.3噸左右,如果購買一輛純電車型,整車重量會重出500斤左右,那么對于底盤材質的要求就會更高。至于被網友們嘲笑的筷子懸架,根本就無法勝任,容易出現(xiàn)斷軸的情況。
所以通過以上對比就能明顯發(fā)現(xiàn),電動汽車的優(yōu)勢其實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底盤用料以及設計上。現(xiàn)在的電動汽車底盤功底越來越足,未來將會進一步拉大與燃油車的底盤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