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成了現實,哪吒汽車終于沒能“逆天改命”。近日,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進入破產程序。
哪吒汽車曾有過高光時刻。2022年,它以15.2萬輛的銷量領跑造車新勢力,成為了當時的“銷冠”,讓不少人對它的未來充滿期待 。
誰能想到,兩年時間,哪吒汽車就陷入困境。

從銷量來看,2024年其銷量就開始斷崖式下跌,僅為6.45萬輛,到了2025年更是每況愈下,單月銷量暴跌97.76%至110輛。
哪吒汽車走到今天這一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戰(zhàn)略定位的搖擺不定是其潰敗的核心誘因。
早期靠低價車型,哪吒汽車積累了大量價格敏感型客戶。但在2023年,它卻突然發(fā)力,推出15-23萬元的中高端車型。
這看似是想要沖擊高端市場,提升品牌形象,可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不僅原有客戶大量流失,在高端市場也因為品牌力不足,難以站穩(wěn)腳跟。
這種低端守不住、高端站不穩(wěn)的尷尬局面,直接導致了銷量的大幅下滑,也讓哪吒汽車在市場中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

其次,財務狀況的惡化也加速了哪吒汽車的危機。從2021年到2023年,哪吒汽車累計虧損高達183億元,平均每售出一輛車,就要虧損超過8萬元。
到了2025年,哪吒汽車總債務接近百億,僅僅是拖欠供應商的欠款就達到了66.7億元,而資產評估卻只有11億元,資不抵債的情況十分嚴峻。
原本計劃的E輪融資,也因為需要先化解30億元債務而擱淺。資金鏈的斷裂,讓哪吒汽車在運營上舉步維艱,最終引發(fā)了破產重整的連鎖反應 。
哪吒汽車的破產申請,就像是一個警示信號,讓我們看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殘酷性。
哪吒的潰敗,不僅暴露了二線新能源品牌在資本寒冬中的生存困境,更折射出中國電動車行業(yè)從野蠻生長到殘酷洗牌的歷史性轉折。
哪吒汽車最初的戰(zhàn)略定位充滿理想主義色彩——避開與“蔚小理”在30萬元級市場的正面競爭,主攻10-20萬元大眾市場。其CEO張勇曾豪言,“中國不需要那么多豪華電動車,更需要老百姓買得起的車。”然而現實給了當頭一棒:低價策略雖然短期內沖高了銷量,卻讓企業(yè)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惡性循環(huán)。
2023年哪吒單車虧損高達4萬元,而同期比亞迪元PLUS等競品已實現盈利。當傳統(tǒng)車企憑借規(guī)模化優(yōu)勢碾壓式降價,沒有核心技術壁壘的“平價新勢力”反而最先窒息。
那么,除了哪吒汽車之外,還有哪些車企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危機呢?

極石汽車或許就是其中之一。它沒有自研三電系統(tǒng),只能依賴北汽制造代工,而如今北汽自身都已陷入虧損,自顧不暇。
極石汽車母公司極石科技現金流已經斷裂,2024年融資失敗后,拖欠供應商貨款超8億元,多地工廠被迫停工。
創(chuàng)維汽車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它需要在2025年內實現技術轉型,否則很可能會重蹈哪吒汽車的覆轍。
技術轉型談何容易,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fā)團隊來支撐。一旦轉型失敗,創(chuàng)維汽車也可能會在市場中被淘汰 。

再說幾句
哪吒汽車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終究沒能鬧翻新能源的“海”。它的故事給行業(yè)留下深刻警示:在沒有差異化技術和健康現金流的情況下,僅靠價格戰(zhàn)和資本輸血注定是條死胡同。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告別“人人皆可造車”的草莽時代,活下來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內力最扎實的。
這場淘汰賽沒有同情分,只有生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