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孺子書房當館長
作為南昌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一處處獨具匠心的孺子書房已經(jīng)成為很多南昌人的心靈休憩地,這里不僅是市民閱讀和學習的空間,更是承載著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場所。
在這里,一位位充滿熱忱的館長穿梭于書架之間,他們是書房的守護者,也是文化的傳遞者。他們用溫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位讀者,分享閱讀的樂趣;以自己的方式,見證著暖燈下溫暖人心的故事。
書房里的溫熱記憶

走入孺子書房,那混合著油墨與木質香氣的書卷氣息便溫柔地擁抱每一位來客。約一百平方米的空間里,兩千余冊圖書安靜地棲息在書架上,晨光透過落地窗斜斜地漫進來,在書頁間投下斑駁的光影。
在這里工作的日子里,我見證了許多與書為伴的身影,也積攢下許多溫熱的記憶。
清晨的書房最為動人。天光微亮時,總能看到那些執(zhí)著的身影早早等候在門外。他們背著鼓鼓囊囊的書包,手里攥著水杯,眼神里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門一開,便熟門熟路地走向各自鐘愛的位置——靠窗的角落采光最佳,靠近插座的座位總是最先被占據(jù)。有時我也提前到崗,看著他們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只聽見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和筆尖劃過紙面的細微響動。整理書架時,我的指甲劃過書脊,如同撫摸老友的背脊。《江西尋寶記》的封面有些舊了,《繩金塔》的書籍被翻得起了毛邊,這些痕跡都是讀者們認真閱讀的證明……它們從來不是擺設,而是真正被南昌市民捧在手中閱讀的。
午后的陽光會爬上西墻,這時最熱鬧,書房總是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放學的孩子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涌入兒童閱讀區(qū),他們踮著腳尖在書架前徘徊,眼睛里盛滿對故事的好奇。我們也特意降低兒童區(qū)書架的高度,年齡較小的小讀者也能輕松取到自己想看的繪本。我常常能看到幾個小腦袋湊在一起,分享著《江西民間故事》里的奇妙傳說,或是為《古詩鑒賞》里的句子發(fā)出驚嘆,他們純真的笑臉,為書房增添了幾分活力。
暮色降臨,書房又呈現(xiàn)出另一番景象。備考的學子們依然伏案疾書,臺燈在他們臉上投下專注的剪影。有人反復演算著數(shù)學公式,有人在政治理論的字里行間做著密密麻麻的批注。偶爾抬頭活動脖頸時,他們的目光會與同樣在堅持的陌生人相遇,相視一笑中包含著無聲的鼓勵。夜深人靜時,這些燈光成了城市里最溫暖的星火。
這些自習的身影,漸漸成了書房的"常住居民"。孺子書房的燈光總是亮到很晚。尤其是靠窗的那排長桌,從清晨開館到夜晚閉館,幾乎座無虛席。那些伏案的身影,構成了書房最獨特的風景線。在這個溫馨的空間里,每一盞亮到深夜的燈,都在講述著關于堅持的故事,而我很榮幸,能成為這些故事的見證者。
如今,每當我擦拭書房的角落時,總會想起海德格爾那句"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這方小小的公共文化空間里,書籍不再是沉默的紙張,而成為連接生命的臍帶。
或許,這就是孺子書房最珍貴的藏書——那些在翻閱間悄然生長的,人與人的溫暖敘事。